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2024年电力行业发展中,新能源主导地位持续凸显,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
突破万亿千瓦时
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回溯去年发展成效,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新能源入市节奏进一步加快。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完成市场交易电量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2.7%,较去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
其中,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1.01万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的55%。全年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超28倍;全国绿证交易规模4.46亿个,同比翻两番。
“具体来看,2024年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以跨省交易为主;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以省内交易为主。”中电联秘书长郝英杰指出。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大幅提升背后,电力现货市场的深化改革为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2024年,山西、广东、山东、甘肃4个省级现货市场及省间现货市场转为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完成首次全月结算试运行,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
同年10月,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交易范围覆盖国家电网公司和内蒙古电力公司,参与主体超6000家,累计交易电量突破88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到44%,有效发挥出促进余缺互济、提高清洁能源消纳的作用。
新兴产业用电
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主动力
回顾2024年电力消费特点,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近半,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用电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主动力。
根据《报告》,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在用电增量构成中,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9%。
聚焦第二产业中的细分产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全年同比增长10.3%,超过制造业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风机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26.6%,延续了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特点。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受电动汽车高速发展引领,充换电服务业同比增长51.1%,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在‘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安全战略驱动下,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快速扩张,其产业链长且中间华体会平台多、生产过程耗电量大,形成了新的用电增长驱动力。”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侯文捷分析,2018年至2024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年均增长8.0%。
值得一提的是,就今年电力消费的最新数据看,第二产业、新兴产业用电表现依旧居前。据中电联披露,1~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9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最高,达到2.5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细分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
风光发电
占新增装机总容量的82.6%
从供给端看,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尤为显著。
《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同比增幅最高,达45.4%;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增幅紧随其后。
增量数据方面,去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同比增长17.2%。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8亿千瓦,占总新增装机的87.3%,成为新增主体;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在新增装机总容量中占比高达82.6%。
纵观发电量表现,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也已经成为增量主体。2024年,全国发电量10.0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366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58.1%。
投资维度,2024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094亿元,同比增长13.2%;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10.0%,占电源总投资的84.6%。其中,风电投资3163亿元,同比增长10.9%;太阳能发电投资4478亿元,同比增长1.9%。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风光发电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电源,去年,中电联将光伏发电首次纳入可靠性统计,等效可用系数为99.84%。”中电联可靠性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鹏介绍。
王鹏表示,2024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通过开展可靠性统计,一方面可实时掌握设备健康状态,预防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指标揭示设备薄弱环节,引导产业技术创新,也可有效推动风光发电从追求装机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