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
一、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加快能源绿色转型
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我国光伏发电、陆上风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高达400、10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5省区装机潜力约占全国的一半。2021年我国已启动“沙戈荒”基地建设,但风电光伏装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需求侧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6.5亿千瓦,在总装机中占比达到46%,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从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的角度出发,还是为了确保实现碳达峰目标,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提升消纳水平。在扎实推进已规划建设的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增量空间,依托零碳园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颈制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引导产业深度降碳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其高排放、高载能特点突出,是制造业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相关行业碳排放达峰后,在满足市场华体会平台需求、保持必要产能规模的同时,为实现碳排放稳步下降,必须探索传统高载能产业低碳转型的新路。新兴产业方面,锂电池、光伏、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新增长点,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用能预计还将大幅增长。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一方面可有效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新路径,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助力高载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以绿制绿”“以绿智算”模式,助力新兴产业降低碳足迹、增强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三、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是产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打造一批零碳园区,开展园区用能系统变革的路径模式创新、技术方案创新、政策机制创新,探索园区减碳增效转型路径,对于推进全国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促进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零碳园区在创造工业产值的同时,还能够将自身碳排放降低到接近“净零”水平,助力所在地区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零碳园区作为“双碳”领域重要的“增量政策”,将在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四、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要求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时需要配套绿色电力资源。部分东部地区有条件依托海上风电资源建设零碳园区,吸引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项目落地。同时,中西部地区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的先天条件,有能力实现“低成本+低碳”能源供给,通过零碳园区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低碳冶炼、精细化工等产业,从源头降低相关产业链和终端华体会平台碳足迹。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和用能需求差异化配置,有助于东部地区巩固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环。
五、建设零碳园区有利于适应绿色贸易规则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华体会平台碳足迹评价认证制度,提出碳排放限额控制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华体会平台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针对性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大幅降低华体会平台碳足迹,提升园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将对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纳入零碳园区,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竞争优势,在全球绿色低碳华体会平台竞争中占据先机。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深度脱碳是重中之重。《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加快技术、政策、商业模式创新,加强政策、技术、资金支持,为园区低碳化改造和近零碳发展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必将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康艳兵,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王侃,国家节能中心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研究处处长)